智慧在于适应环境与优雅地诠释经验,并持续有效地关注重要之事!

—— 詹姆斯 马奇

《经验的疆界》是一本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难懂的小书,从文学、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再到复杂网络科学,涉及学科与专业术语多。因此,特撰文解读马奇此书逻辑与精彩之处。

在书中,马奇直面一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问题:经验在组织成功与人类智慧获取中扮演何种角色??

一方面,经验被人们视为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经验又阻碍进步。马奇以渊博的知识,融合多学科智慧正面回答人类智慧难题。

全书根据马奇2008年在康纳尔大学演讲改编而来,整本书不到一百页,但句句有出处,每页有洞见,可谓字字珠玑。与其说这是一本组织行为学的书,不如说是一位老人,到了晚年,回顾一生,临行前,给后生小辈送上的珍贵礼物。

由于演讲主题所限,马奇探讨的是组织智慧何来;但在正式行文中,马奇对人类智慧何来,已论述透彻。

一、智慧是什么?智慧从哪里来?

这是第一章回答的问题。在书里,马奇没有纠缠于组织三大特征:组织内部的利益冲突;组织适应涉及到多个嵌套水平的同步交互适应;多个组织同步调整、共同演化。

而是直接追问:智慧何来?经验在我们人类的智慧与组织的智慧寻求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或者应该起什么作用?

智慧是什么?马奇写道:智慧在于适应环境与优雅地诠释经验。

前者如罗马天主教会和欧洲的几所老牌名牌大学,适应环境,得以存活数个世纪。后者如人类渴望理解经验,马奇引用巴黎矿院前任校长 Raymond Fischesser 把智慧定义为「有效地关注重要之事」

这样的智慧,因为反思、理解并欣赏生活而伟大,并不仅仅因为掌控生活而伟大。

在人类寻求智慧的路上,存在三类路径。我们可以通俗地将马奇整理的三个流派比喻成人。这三类人分别是:

1、笛卡尔信徒

这一类人崇尚科学,擅长分析。他们喜欢一板一眼地演绎,追求简练但推广性强的理论。他们的历史观是,历史是蹒跚前进的,智慧伴随历史发展而增长。他们主要来自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行政管理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2、讲故事的人

这一类人强调语言、暗喻、阐释意义。他们喜欢将自己放在权威与成规定见对面,捍卫弱势群体尊严。他们的典型代表是弗洛伊德、福柯,虽然经常以偏概全,但是也喜欢对人类状况刨根问底。

他们尤其喜欢雕琢语言的细微之处,从中挖掘出意义。他们的历史观是,智慧与历史相互构建,对智慧增长却避而不谈。他们主要来自文学、评论、史学、人类学、语言学、法学研究和宗教等领域。

3、适应者

这一类人强调历史的复杂,试图通过对人如何适应环境、分析复杂生态圈理解智慧。他们将人、动物、技术、各类组织、整个社会都看作是适应的产物。他们的历史观是,认为历史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具备多重均衡,智慧可以非随机增长。

沿着这三类人的智慧观、历史观、背后更底层的抽象思想,马奇在接下来的三章阐释了各种路径寻找智慧的关键、可能遇到的门槛、不足之处,最后在全书第五章予以总结。与一般人对各个学科的肤浅了解不一样,马奇对这三类人了如指掌,并且自身贡献卓越。

在笛卡尔信徒上,他书中一笔带过,读者几乎肯定会忽略的垃圾桶模型,是他的发明。该模型是人类决策模型中的经典。

不太为中国读者所知的是,马奇早年就成为大师,1958年,在卡内基大学的行为高级研究中心任职时,他与众所周知的跨学科天才,图灵奖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双得主西蒙合写的《组织》成为经典。

1963年,马奇与理查德·西尔特合著《企业行为理论》(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再次成就经典。1994年,马奇著作《决策是如何产生的》第一章即「有限理性」,详细介绍了他与西蒙奠基的组织研究的「有限理性」流派,成为今日行为经济学基础之一。

但与西蒙不一样的是,马奇更低调与更注重审美

在讲故事的人这方面,他出版了九本诗集,拥有对人文领域足够的发言权。在适应者上,马奇深受进化论影响,是科学达尔文主义资深拥护者,并以睿智的人生态度,展现了对生活与众不同的适应。

二、如何复制成功?

这是第二章回答的问题。马奇发明了一对词汇来形容人类思维的先天特征:低智学习与高智解释。马奇将人类从经验中获取智慧的模式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低智学习,是指在不求理解因果结构的情况下,直接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为。

比如,一位程序员,看到路边大妈烧饼卖得不错,于是跟风去卖烧饼。大妈卖烧饼多放个鸡蛋,导致大家都爱买,他跟着多放一个鸡蛋。可惜的是,程序员没有看到大妈有个漂亮的女儿。这类行为,被马奇称之为「低智学习」。

另一类是高智学习,是指在努力理解因果结构并用其指导以后的行动。

比如,芒格通过综合对历史人物、公司案例的分析,以及各类心理学与数学知识,最后总结出人类误判心理学投资清单。这类力图理解因果结构——人是怎么失败的,并且用其指导今后投资行为,被马奇称之为「高智学习」

低智学习与高智学习并无优劣之分

只是前者在动物中较为常见,容易导致各类启发式行为;后者只在人类中常见,需要借助符号语言。马奇在第二章重点剖析了「低智学习」,在下一章,重点分析了两种最具代表性的「高智学习」:故事与模型。

如何复制成功?具体而言,「低智学习」有三类机制:

1、试错

亲自摸索、不断尝试,观察结果,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动,回避与失败相连的行动。两类研究成功揭示了试误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类是来自老虎机这类如何寻找最佳解题策略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策略取决于时间范围。

一类是来自教育心理学的迷宫强化学习研究,这类研究尝试理解简单选择情景下,人类的学习情况。结果表明,学习者选择的策略,并不符合最佳策略。

2、模仿观察其他学习者的经验。

其他学习者采取什么行动成功,那我就采取什么行动。马奇的阅读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在模仿这一段里,马奇并没有抄袭组织行为学粗陋与简单的结论,而是直接跳到复杂网络的流行病学传播模型。成功的人是如何在与他联系的人中进行传播的呢?

如果我们将思想也看作病毒,最终状态取决于供应病毒、接受病毒的人的性质、「疾病」的性质与整个网络的性质。最终会出现「识阈效应」( threshold effect ),传播多半会止于趋同,而非最优化。

3、天择

繁殖与成功相连的属性(例如,规则、程序、形式),淘汰与失败相连的属性。也就是两条规则:天择规则与繁殖规则。天择规则决定繁殖哪些属性;繁殖规则决定如何繁殖哪些属性。

那么,人类在「低智学习」上,容易犯哪些错误呢?马奇在这里没有讨论那些众所周知的,人类信息加工的局限性,比如大脑只能同时记忆7加减2的信息 ,以及他与西蒙奠基的「有限理性」,而是直接回到历史,找了几类难以避免的错误:

其一,笛卡尔信徒们的模型相对历史的复杂来说,总是小变量、内隐的、简单的。

 这么一来,就容易犯下「误设」与「迷信」的错误。

其二,历史充满随机不确定性。

如果历史充满随机不确定性,根据经验寻找最优解,就要解析信号、噪音和样本的联合效应。但是,拟合越好的模型,其实也是对噪音包容越好。同时,随机变异会造成两类典型的、违背直觉的意外:「首次超越定理」与「竞争上限定理」。

其三,在复制成功时,众选项的潜在结果分布受到历次所做选择以及历次变现结果的影响。

普通作家,写书会写到这种程度:「复制成功会影响到你选择的选项」。比如,你认为是勤奋导致成功,那么,你可能更努力地去学习;比如,你认为人脉导致成功,那么,你可能更努力地去社交。

但是马奇不是这么写的,他直接写道:

复制成功自然会影响到你选择的选项。不过大家没注意到的是,复制成功经常还会影响其他选项的潜在结果分布。

比如,「奖赏会伤人」现象,就是典型例子。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外在动机,那么,他慢慢地会变成奖励与惩罚驱使,更重要的是,他会失去对内在动机的行为偏好。

还仅仅写到这一步不算什么,接下来,马奇继续分析了「练习效应」、「胜任力陷阱」与「马太效应」,以及「成败评定与目标调整如何影响复制成功」。

在本节,马奇特别强调了,别再去寻找什么最优学习方法了!他指出,学习在三个层面同时发生:

  • 第一个是学习做什么:寻找好的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
  • 第二个是学习如何做:精炼并改进在某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上的胜任力;
  • 第三是学习期盼什么:调整绩效目标。

因为学习在这三个层面同步进行。所以寻求最佳选项很难找到,三个层面的适应会相互干扰。

其四,经验抽样率受样本结果的影响。人类存在一个过于自大的心理特征,马奇将其称之为「高智解释」。

比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仅仅是因为模仿国外产品成功的创业者,会给自己的成功,寻找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对于这类心理现象,马奇以「风险承担」与「配偶选择」两个案例说明了人类不少行为没那么复杂。

首先看看风险承担, 风险规避不一定要看成慎重选择、神秘特质或情景产物,可以看成简单地从日常经验中学习形成的一种倾向。再看看配偶选择, 一夫一妻制不一定是文化习俗、道德规范或理性计算的产物,可以看成简单地从日常经验中学习得到的产物。

三、人类如何讲故事与模型?

这是第三章回答的问题。与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家不一样,马奇将社会科学家的各类模型也理解为准故事。故事与模型,只是「高智学习」的一体两面。马奇说,故事和模型是两种压力联合作用的产物。

一方面,故事和模型必须精妙复杂到显得有趣并彰显人类智慧。另一方面,故事和模型必须简单到足以让人理解。在这两种压力的联合作用下,故事和模型往往会变得比较详尽,详尽到足以赞美人类智慧;又不会变得太过详尽,免得不能让人理解。

故事和模型倾向于展现——也许可以叫作——「最大可理解复杂性」。此思想出自马奇的一生挚友西蒙的《人工科学》。西蒙利用「可理解」、「近可分解」两个指标来描述复杂系统的演化。

马奇说,「在熟悉的框架内简化经验,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基础,文学理论家、法学理论家、现象学家、符号交互学家和民俗方法学家都这样做,知识形式稍有不同」。

接着,在这一章,马奇总结了四种常见的神话主题:

1、理性神话

人类遵循结果逻辑采取行动、为行动辩护,人类精神由此得到明确表达。行动是做选择,做选择要遵循结果逻辑。理性神话遍布公共领域的管理故事和模型,也遍布私人领域的管理故事和模型。

很多入认为「激励 」是组织行为的关键所在,这一观点的基础就是理性神话。

2、层级神话

问题可以分解成一层一层的子问题,行动可以分解成一层一层的子行动,组织采用层级结构并用层级方式解决问题,依赖的基础就是层级神话。采用层级方式解决问题,就是把任务逐层分解下放、各部门平行开工,然后把成果逐层整合上去。

3、领导者个人举足轻重神话

任何历史故事要想有意义,都必须和伟人扯上关系;组织历史是组织领导者根据个人意愿创造的。
在典型的组织故事或模型中,个人行动被视作组织历史的基本构件。 历史是人创造的,是重大人物相互斗争、相互合作的结果。

组织历史的重大发展应该归因于非凡的人类行动和能力,也就是,领导者个人的行动和能力。就像有关军队沉浮的故事变成了领军者有无能力的故事一样,有关商业公司兴衰的故事,领导者的身份、性格、义务也成了焦点。

4、历史有效神话历史遵循的路线,通向唯一的均衡,这个唯一均衡由先前条件和竞争共同决定。

很多人强调市场竞争是商业公司的自然选择机制,他们之所以这样强调,就是因为相信历史有效。

历史有效的基本观点是:历史青睐那些符合环境要求的个人、组织、形式、实务和信念;竞争会确保历史的有效性;能够生存下来,就说明与环境要求的匹配度较高。

以上四个神话主题。能够总结出四类神话,已经足够看出马奇功力;能够立即写出反主题,更是能看出一位智者的思考:

  • 理性神话的反主题是身份主题:个体不是遵循结果逻辑,而是把情境与身份要求匹配起来。
  • 层级神话的反主题是非层级网络主题:复杂的联系网络把组织中的个人连接起来。
  • 领导者个人举足轻重神话的反主题是复杂性主题:历史是由多人行动的复杂结合创造的。
  • 历史有效神话的反主题是历史无效主题:适应是缓慢的,具有多重均衡。

马奇还不满足于此,在书中,他经常玩一类高级智力游戏:在正反神话主题之后,是否还存在更深层次的东西?在这一章,马奇写道:

这些神话,很多下面潜藏着一个更大的神话:人类举足轻重,也就是,人类可以通过个体的或集体的智慧行动影响历史进程,让历史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样的神话,既是一种信仰,又是经验诠释的基础。很多人相信「显而易见,人定胜天」,只是不太成功的组织中相信这一点的人少一些罢了。

接着,马奇分析了故事的意义与价值:真理、正义与美。

能够讲述令人信服的、高智的经验故事,是优秀管理者、优秀研究者和优秀顾问的标志。美、真理和正义是相互独立的美德,但是美学价值并不比真理价值和正义价值小

对学术而言,美学价值、真理价值和正义价值是三位一体的,没有主次之分。

四、如何产生新事物?

这是第四章回答的问题。我们再次回顾,智慧是什么?——适应环境与优雅地解释经验。

我们人类通过第二章的「低智学习」与第三章的「高智学习」获得智慧。

在「低智学习」上,我们往往倾向于采取试误、模仿、天择三类机制复制成功,受制于人类智慧自身缺陷,我们容易出现四类错误。

在「高智学习」上,有故事与模型两种常见机制,我们通常会有意无意,在讲故事与模型时,重复四类神话主题。

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人类却失去了创新能力。「适应」的低效本身在阻碍新事物诞生。

马奇说,新事物大部分是坏的,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去鉴别新事物的好坏;新事物在时间上延迟、在空间上偏离本地,而适应是短视的,这是新事物有关问题的本质;适应是新事物的敌人,但是长期来看,新事物还是源源不断地涌现,这是新事物的产生机制之谜。

马奇说,「对于那些想通过故事和模型从经验中挖掘启示的人来说,这个工作说明还不错。对初尝云雨的人而言,所有房中术都是令人兴奋的新发现,不管其他人对这些房中术有多么熟悉。同样的,与初做学问的人相比,经验丰富的学者不大可能宣称自己的东西是原创」。

马奇说,「新事物研究和创造力研究有时把新事物和创造物混为一谈。新事物是偏离成规定见的事物,而创造物是后来被判定为成功的新事物」。

如何产生新事物?

幸运的是,我们人类通过进化的「搭乘」机制——那些几乎总是失败的智慧(如乌托邦智慧)与那些明显成功的智慧(如常规智慧)捆绑在一起,走向成功。 在这点上,人类需要谦虚与承认不足。马奇引用契科夫的话说道:

作家,特别是艺术家,是时候承认,我们无法弄清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正如苏格拉底曾经承认以及伏尔泰一直承认的那样。公众自以为知道并了解一切事情;越傻的人似乎越容易说自己无所不知。然而,如果一味深受公众信任的艺术家决定发表声明说他一点都不了解自己见到的事情,那么在思想王国,这种声明本身就具有重大意义,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如何创造促成组织诞生新事物?马奇总结为三点:

一是组织宽裕,组织宽裕来自高效适应;
二是管理者的狂妄自大,这来自于高效选拔管理者;
三是对新事物的过度乐观,人们希望压倒现实的项目成功。

马奇提到人类获取智慧的两难——要么犯过度拟合错误,要么犯过度简化错误:

有人曾建议,统计模型建造者要有类似的谦虚。实际上,模型越通用(即,可以引申出的关系模式和函数形式越多),就越有可能「拟合」系统中的噪音,结果就是拟合度高但预测力差。

面对偏差-方差困境,模型建造者必须选择是建造复杂模型,犯过度拟合错误;还是建造简单模型,犯过度简化错误。

五、小结

第五章是全书小结。马奇说,经验也许是最好的老师,但不是特别好的老师。最后,用马奇在书中的金句结束本文:

马奇:经验的疆界
马奇:经验的疆界

人类存储、回忆历史的能力有限,对服务于当前信念、欲望的重构记忆敏感;人类分析能力有限,对加诸经验之上的框架敏感;人类固守成见,对支持先入之见的证据不如对反对先入之见的证据挑剔;人类既歪曲观察又歪曲信念,以提高两者的一致度;人类偏爱简单的因果关系,认为原因必定在结果附近,大果必定有大因;与复杂的分析相比,人类更喜欢涉及有限信息和简单计算的启发式。

可敬又卑鄙,勇敢又失败,为什么马奇如此喜欢堂吉诃德?正是因为堂吉诃德坚持自己——无论成败,无论毁誉,做世界上那位独一无二的游侠骑士。

智者马奇,承载并传递着有关人性的见解。人类因为他们而美好。

芒格学院
芒格学院

愿你在探索智慧的路上走得更远~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